查看原文
其他

【院友专访】Vol.54 潘哲君:“我在大庆,投身祖国能源事业”

竺院院友会 竺院院友会 2022-07-03



放眼五月的世界,俄乌战场战火未灭,新冠疫情依旧肆虐,国际能源供应随之紧缺;回望百年的历史,“能源”向来是国家间争夺的焦点。在此背景下,5月20日下午,院友会秘书处的小记者们在危宇頔老师的带领下,与能源领域的专家潘哲君院友进行了一次线上的对话。从中国能源的困境与出路,到自己的求索旅途与感悟,再到对当今竺院学子的殷切期盼,潘哲君院友娓娓道来,饱含激情的言语之间,无时无刻不闪烁着心怀“国之大者”的信仰光辉。



油气开采,任重道远


谈到能源供给的形势,潘哲君院友介绍道,当前的中国,石油自给率不到三成,每年需要进口5亿吨石油。在俄乌交战的当下,国际能源价格高位震荡,高度依赖能源进口的中国的“油气安全”问题便日益凸显,中国亟需探索能源的发展出路。


当今社会中,“新能源”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呼声日益高涨。潘哲君院友指出,“新能源”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国对于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,但交通、化工等诸多重要生产领域短期内难以转化为“新能源”驱动,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依旧不减。油气资源仍是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压舱石。


潘哲君院友表示,“非常规油气”的开采利用是中国在能源领域破局的潜在利器。以页岩油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,在传统模式中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开采,却可以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将成本显著降低,让开采产生经济效益。当前,此类油气在中国的能源开采框架中的占比远远不及北美,但中国并不缺乏非常规油气资源,仅在大庆,就有已探明的高储量的页岩油资源。中国的“非常规油气”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与增长空间。


潘哲君参加2017深部煤层气国际研讨会并作报告


潘哲君院友坦言,开采的“技术”与“成本”是中国非常规油气开采的两大障碍。中国的地质条件与北美存在较大的差异,导致西方现有的成熟技术并不能在中国有效应用,使开采的成本居高不下,难以形成经济效益。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因地制宜,建立完备的自主技术体系,走出一条自己的页岩油气发展道路。


“而这正是我决定回国的动力。”潘哲君院友讲道,访谈跟随他的思绪潜入了回忆的长河。



 学海逐梦,不忘初心 


1992年,潘哲君院友怀揣着对汽车行业和化学学科的一腔热忱来到求是园,但当时并无单独设立的汽车工程专业,因此他选择了与之相近的化工自动化专业。他笑言,自己当时的专业选择较为“小众”,而正是这个“小众”的专业为他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。实际上,众多人们眼中的“冷门专业”其实会颇具发展潜力与社会效益,与其“随波逐流,于千军万马中过独木桥”,不如“以己所长,在万千世界里探寻方向”。言语间,令我们无不感受到他对专业的热爱和对专业的自信。


在浙大读完本硕后,潘哲君院友决定出国深造,前往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攻读博士,毕业后收到了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的橄榄枝,便前往澳洲工作。从留学到工作,他开始逐步从化学工业向能源与地质领域转型。“人生总是充斥着机缘巧合,难以预先设计。”潘哲君院友感叹道。


潘哲君在实验室做实验


异国求学工作虽已二十余载,潘哲君院友内心对建设祖国的热情始终强烈。2021年,已是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高级首席科学家的他,终于等到这个回国工作的恰当机会,他毅然选择离开全球最宜居的城市——墨尔本,前往祖国气候严寒、冬季漫长的“中国油都”大庆。因为在他看来,中国有强烈的能源转型的需求,自己作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,有能力亦有义务为祖国奉献一份光与热。潘哲君院友回忆道,混合班的求学经历不但使他收获了知识与技能,更培养了他“甘于奉献,力争上游”的人生观,塑造了他“从长远利益出发”的价值观,赋予了他“海纳江河”的世界观,仅仅是生活的安逸与纯粹并不足以支撑起他的理想与初心。“现在我们正与大庆油田密切合作,勘探开发大庆的页岩油,”他说道,“相信中国的页岩油开采定能取得突破,假期里,我还准备去油田开发现场工作一段时间,实地学习并力争解决页岩油开发中的一些问题。”


时光荏苒,年华流逝,曾经于求是园中求索学识的身影,如今出现在祖国发展建设的一线,纵使双鬓微白,却依然不减当年的热忱与激情。



千帆历尽,依旧少年


回首在浙大求学生活的点点滴滴,潘哲君院友感慨万千。当时混合班的教学理念对他影响至今。“工科人才,理科培养”,为他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;对“非智力因素”的着重强调,使他常怀“追求卓越”的勇气与决心;本科期间养成的良好的时间规划习惯使他受用终生;潘哲君院友坦言,虽然当时混合班有着巨大的淘汰压力,但是“宁为凤尾,不做鸡头”,他坚信“遇强则强”,哪怕在混合班压力再大,也要坚持在这个更为优秀的群体中挖掘自己的潜能,即便暂时的技不如人,却依然要保持一种“大将风度”,接受不足,成就最好的自己。


思绪回到当下,潘哲君院友表示,当今社会,对化工等传统行业存在些许排斥与误解,但要明白,所有行业的本质目标,都是为人类社会织就一个更好的未来。如计算机等工具性学科,需要找到一个具体落地的场景,而与传统行业的交叉融合就不失为一个极好的选择,所以此类传统的学科依旧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

此外,潘哲君院友表示,成就的高低向来都是取决于个人的兴趣与目标,专业方向的选择需要更为深入地自我了解。成才,是一个自己培养自己,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。跟随大流,仅仅谋求生活之安逸不应是竺院学子的目标。“志存高远,追求卓越”的院训,昭示了当今竺院学子应有的自我定位与价值取向。他也鼓励同学们去接触舒适圈之外的不同事物,在一个更为广博的天地中,找寻愿意奋斗终生的目标。


潘哲君在指导团队的年轻老师分析实验结果


一切可敬的抉择、明智的规划,最终转化为耀眼成就的前提,是坚持。多少饱含激情的理想,多少执念所爱的热忱,最后在生活的磨洗下消失殆尽,青春里幻想的卓越与非凡,似乎总会随着浇灭的热情而埋葬进现实的灰烬。但屏幕上的潘哲君院友,依旧如当年规划着自己的每一份光阴,依旧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怀揣着“甘于奉献”的奋斗激情。这份特有的“坚守”与“保持”,正指引着他在“小众学科”中找到出路,为中国的能源未来,探索道路。


“愿你历尽千帆,不染岁月风尘,归来仍是少年。”这既是潘哲君院友对当下学子的期盼,亦是对自己所行之路的回望。




访谈虽已落幕,潘哲君院友的话语却依旧在耳边萦绕,久久不散。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发展与繁荣,也可以看到世界的动荡与危机。时代与国家,或许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们,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耕耘,在曲折之中摸索出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前程。


愿你我,都能寻得一个坚定不移而又光明四射的远方,并为之,奋斗终生。


线上专访现场合影




文案 | 曹晨炫

排版 | 郭苗苗

责任编辑 | 危宇頔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